春风故事会:2015年,胖东来商场原址房东告诉于东来:他要涨租,从800万涨到1600万,你要继续

许昌 更新于:2025-08-11 01:30
  • SLS212
    2015年,胖东来商场原址房东告诉于东来:他要涨租,从800万涨到1600万,你要继续用我的地就必须加钱,岂料于东来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关门!这个消息在河南许昌炸开了锅,常去胖东来购物的老街坊们急得四处打听,员工们更是揪着心——谁都知道,这家商场是于东来一手带起来的“心头肉”。

    当时很多人劝于东来:“涨租虽然离谱,但商场生意这么好,咬咬牙也就扛过去了。”连员工都主动提出降薪,想帮公司渡过难关。可于东来在全员大会上说:“做生意得有底线,房租翻倍意味着商品要涨价,这是把压力转嫁给顾客;要是不涨价,就得克扣员工福利,这两样我都做不到。”

    他的决定不是一时冲动。胖东来从一家20平米的烟酒小店起步,靠的就是“把顾客当家人,把员工当亲人”的规矩。员工父母每月能领补贴,生病住院全额报销,过年能拿三倍工资;顾客买的菜不新鲜能退,衣服穿半年不合适能换,连拆开的零食觉得不好吃都能退全款。这些温暖的细节,让胖东来成了许昌人心里的“宝藏商场”。

    宣布关店后,于东来做的第一件事是给顾客发公告:“会员卡余额随时可退,已预订的年货照常供应。”接着又给员工开会:“所有人工资照发,愿意留下的等新店开业,想另谋出路的我给推荐工作,绝不亏待大家。”有老员工哭着说:“于总,我们跟着你干,哪怕不拿工资都行!”于东来红着眼圈说:“你们跟着我打拼这么多年,我不能让你们受委屈。”

    关店那天,很多顾客特意来道别。有老太太拉着员工的手说:“以后买馒头都不知道去哪了”;有年轻人抱着刚退的家电说:“等你们新店开业,我第一个来捧场”。于东来站在门口,给每个进出的人鞠躬:“谢谢大家这么多年的照顾,我们一定会回来的。”

    其实房东涨租的底气,是觉得胖东来离不开这个黄金地段。可他没想到,于东来早就悄悄在郊区选了新址。关店后的半年里,他带着团队天天泡在工地上,亲自设计货架高度、停车场路线,连卫生间的洗手液都要对比十几个牌子。他说:“新店一定要比原来更好,不能让顾客失望。”

    更让人意外的是,他把节省下来的租金成本,全都用在了提升服务上。新店增加了免费儿童托管区、老人休息椅,还专门开辟了“爱心驿站”,给环卫工人、快递员提供热水和休息区。员工宿舍换成了带阳台的公寓,每月还多了“亲情假”,让外地员工能常回家看看。

    一年后新店开业那天,排队的人从商场门口排到了马路对面。有顾客发现,虽然换了地方,但熟悉的亲切感没变:称重时售货员会多添一颗糖,结账时收银员会提醒有优惠券,连保洁阿姨都会笑着说“慢走,小心地滑”。有人问于东来:“花这么多心思在服务上,不怕成本太高吗?”他笑着说:“钱赚不完,但人心伤不起。”

    如今的胖东来,早已成了许昌的“城市名片”。有人专门从外地赶来体验服务,说“这里的员工眼里有光”;经济学家分析它的成功,说“把员工当人看,把顾客当家人,才是最厉害的商业模式”。而于东来常挂在嘴边的话是:“做生意和做人一样,得实在,得有底线,不能为了赚钱丢了良心。”

    这个看似“吃亏”的决定,恰恰藏着最朴素的经营智慧:商业的本质不是算计,而是共赢。对员工好,员工才会对顾客好;对顾客好,顾客才会用脚投票。就像胖东来的员工说的:“我们老板总说,钱可以少赚点,但心里的暖不能少。”这种把情义放在利益前面的坚守,或许就是最动人的商业故事,也是最值得传承的经营之道。
    举报

你的回答

单击“发布您的答案”,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