 
					耄耋旮旯
				 
				“不发财都难!”九三阅兵的震撼余波未散,河南许昌一家饭店的店主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目瞪口呆的决定——当晚所有顾客免单!
当晚的见证者是隔壁修鞋铺的老孙,他坐在门口小板凳上,从老板把电视音量调小、拿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行字,到最后收拾门口纸屑,全程看在眼里。话也不多,就看着人一个个进门,闻着炒蒜苗的香味,听着厨房里锅铲噼里啪啦。店里几个年轻服务员先愣,随即忙得像转风车,端茶递水,眼里还带着兴奋。老板抬手示意,意思很直白,别多说,菜先上,别让客人等。黑板下那两行字朴素得要命,一行写“免单”,一行写“勿浪费”。老孙咂摸着,心说这人又热心又谨慎,挺会拿捏。
客人里有两个刚下班的女孩,穿着蓝色工装,坐在角落看手机里重放的队列镜头,筷子都忘拿,后来被服务员轻轻提醒才回神。还有一家三口,小男孩伸长脖子看黑板,脸上那种憋着笑的劲儿,像突然被奖励了一颗糖。也有人有点不好意思,结账时把现金悄悄压在纸巾盒下,转身就走。老板看见了,没追上去,也没装作不知道,只是把钱收好,往吧台的小玻璃罐里放。厨房那边节奏没乱,炒锅里翻出一勺红亮的汤,师傅照例把葱段丢进去,香气往外涌,坐在门边的老孙咽了咽口水。
消息被人发到了小区群,有几拨人起了念头想过来蹭个热闹。老板脸上还是笑,手一摊,店里就这么大,座位靠排队,没夹枪带棒的,大家也就顺着规矩来了。有个年轻小伙子推门探头,问还赶不赶得上,服务员让他留个号,顺便递了杯温水,看他冻得指尖发红。小男孩在垫纸上涂涂画画,画了面红旗,又用铅笔大大写上两个歪歪扭扭的字,贴在墙上有点歪,老板路过顺手扶正了。老孙琢磨着,这些小动作,比一千句夸还实在。
后来来了一位外卖小哥,骑车服还冒着寒气,等餐时靠墙站着捂手。老板从后面端了一小碗骨汤给他,热气直往他眼镜上扑,小哥愣了一秒,抬头朝吧台点了点头。又有个戴着胸牌的护士样的人,估计刚下夜班,眼圈发青,吃两口就说饱了,剩下的让装盒带走,纸袋口系得严实。后厨里传来切菜的节奏,老板娘披着围裙,细碎地安排谁去补菜谁去擦台面,脚下走得利落。老孙把身子往前探了探,看见地上水渍被拖把一道道抹平,像把一整天的疲惫也一并抹掉了。
说到底,小店也有小店的算盘。老板把账本摊在抽屉里,心里飞快过了一遍肉价油价、房租水电,算出个大概,眼神却没发虚。玻璃罐里慢慢多了几张折得很小的纸币,还有人用手机扫了店里的收款码,备注里只留了两个字“敬意”。一个常来的跑长途的师傅从衣兜里掏出个看着旧旧的红包,塞给老板,让他当没看见,转身就去帮抬隔壁的煤气罐。还有位中年女人把手里两张十块的餐券放台上,说下周她不在城里,券让老板看着给哪个环卫师傅用。
快打烊时,店里比平时整齐,剩菜不多,打包盒排成一列放在门口台子上,等着要回家的那几位来拿。老板站在门口呼了口气,手背在围裙上擦了把,朝老孙挤挤眼,像说今天还行。老孙回了个眼色,抬起下巴指了指天色,意思是快凉了趁早收。门外风把塑料帘吹起一角,露出黑板上那两行字,粉痕因为潮气有点糊,但意思还亮堂。最后一个顾客把打包袋提在手里,冲里头点点头,那神情像是把一句话含在心里没说出来。
第二天一早,老板又拿了张白纸,写了几句意思差不多的话,贴在小旗旁边,说昨晚的自愿付款会放进一个透明盒子,月底买点书放在门口当“随手读”,再挑一天去看望附近那几位穿过军装的老人。他没说大话,也没立啥响亮口号,只在盒子旁摆了支圆珠笔,记个来龙去脉。邻里看见了,不少人跟着支起小动作:理发店开门早安设了两把爱心椅,修鞋铺把一块牌子翻了面,写着缝补不要钱,限两双。到饭点,老孙又搬着他的小板凳坐在门口,像看戏一样看着这些细小的风从一头吹到另一头。
中午前,城管路过,朝店里看了两眼,没说啥,自己把地上的烟头捡走了丢进桶里。午饭始终跟往常一样热闹,菜下锅时吱吱响,蒜瓣在油里翻滚,香得人忘了外头风硬。老板见到有客人点多,顺手把菜单翻回去,指着两道菜说今天就够了,别浪费,顾客也没坚持,只说下次再来。有人没赶上昨晚,照例正常结账,抬手时轻轻敲了一下玻璃罐沿,像给它打气。老孙笑,牙缝里卡着一根青蒜叶子,拿手指甲挑了半天,还是没挑下来。
晚上,老板把那张孩子的画换了个更显眼的位置,台灯照上去,红色显得更暖。他背过身去洗手,手背油渍在水里晕出一圈圈,洗净了又重新抓起锅铲。电视机里又在播昨晚的画面,声音开得小,只听见鼓点像从心窝里过。老孙打了个哈欠,起身关了自家店门,回头看了一眼那块黑板,走的时候脚步轻了点。想想看,一家小店能做的不过这几样,可偏偏就让人记得住,像饭香一样,留在衣领上很久很久。
这样的小善,难道不是最打动人心的吗?


